进入8月份,SaaS概念上市企业相继披露了2025年半年报或预告。
AI时代下的SaaS行业,处境颇为微妙,盈利难题等诸多挑战依然存在。从最新业绩报看,港股上市的SaaS企业业绩普遍得到明显改善,离扭亏更近一步。
然而,资本市场似乎对行业这一进展并不感兴趣。
8月12日,港股SaaS概念股集体走低。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发稿,概念指数下跌1.61%,其中有赞(08083.HK)领跌板块,跌幅达10.91%;迈富时(02556.HK)、金蝶国际(00268.HK)均跌超7%;微盟集团(02013.HK)、明源云(00909.HK)和北森控股(09669.HK)等股纷纷跟跌。
集体冲击盈利,为何股价却遇冷?
国产SaaS赛道尚处发展初期,多数企业已历经漫长且艰难的成长期,但普遍仍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
从最新业绩报告来看,这一惨淡局面已明显改善,实现扭亏的企业有所增加,亏损收窄的企业也展现出更强的发展动力。
8月11日,金蝶国际和有赞同日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其中,金蝶国际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1.92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1.2%;净亏损继续录得收窄,减少了55.1%至9773.8万元。有赞期内收入同比增长4%至7.14亿元,净利润7174.2万元,成功实现扭亏。
而迈富时和明源云也成功走出亏损泥潭,今年上半年均实现扭亏,盈利区间分别为3180万元至4100万元,以及1209万元至1541万元。
这几家SaaS企业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改善,为何却没能赢得资本市场的喝彩?
财华社认为,这背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数字化浪潮下,收入反而失速了。金蝶国际和有赞的营收l录得同比增长,显然增长乏力,其中金蝶国际的收入表现低于一些投行预期。
金蝶国际的云订阅服务业务保持了较高增长,报告期内同比增速达22.1%,但产品、实施及其他的收入同比增速仅1.2%,影响公司收入表现。受大环境影响下付费商家数量减少冲击,有赞的订阅解决方案收益同比下滑1%,拖累整体收入增速。
第二,市场对企业盈利可持续性的担忧。营收增长动力不足,但利润改善显著,显然与企业在成本及支出端的调控密切相关。
金蝶国际亏损大幅收窄,除收入增长的贡献外,期内销售成本基本持平及研发开支缩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有赞则更多是通过“节衣缩食”实现盈利,期内其销售及分销开支、行政开支及研发成本均录得不同程度下滑。
迈富时实现扭亏,除了AI+SaaS业务收入增长外,今年上半年上市费用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为零,亦帮了公司大忙。过度依赖地产业的明源云,在盈喜公告中未提到收入增长,但表示优化了客户结构并削减了开发、销售及运营成本。
因此,尽管部分SaaS企业实现扭亏或亏损收窄,但投资者可能质疑这些企业盈利模式的长期稳定性。中长期看,SaaS赛道企业要获得可持续性盈利能力,需要通过规模化效应、成本管控来增强自身硬实力,而非一味地“节衣缩食”。
第三,行业竞争加剧及宏观经济影响企业前景。SaaS行业面临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的挤压,叠加经济复苏缓慢,企业IT预算收缩,影响行业估值。
AI时代下的危与机
在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渗透下,SaaS行业面临着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局面。AI的融入,为SaaS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契机,却也带来了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等多维度的挑战。
机遇方面,AI使SaaS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用户体验;同时还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
金蝶国际的战略是致力于成为“最值得托付的企业管理AI平台”,确认了“AI优先、订阅优先、全球化”为战略主题,将AI融入所有SaaS产品。
近年来,金蝶国际推出了苍穹AI Agent平台2.0,以及金钥财报、ChatBI(问数智能体)、差旅智能体、招聘智能体等AI原生智能体。AI带来的成效显著,公司表示,在今年上半年,AI合同金额已超1.5亿元,AI助手的活跃用户数已达到17万家。
在半年报中,金蝶国际表示,报告期内亏损收窄,主要得益于云订阅业务的规模化效应和AI带来的效率提升。
此外,上述其他三家企业在业绩报中也均提到了AI带来的积极影响,其中明源云表示,公司通过AI技术赋能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人均产出同比大幅提升。
“危机”方面,AI需要高质量数据、强大算力和算法支持,但许多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数据孤岛严重,导致AI难以真正落地。与此同时,高昂的研发成本(如GPU集群搭建、大模型训练等)让中小SaaS企业难以承受,头部企业虽有投入能力,短期却也面临盈利难题。
以微盟集团为例,由于付费商户流失率高,其被迫砍掉智慧餐饮业务并主动缩减在小微商户方面的投入。在2024年,微盟集团的收入下降39.9%,年内亏损则扩大129.1%至17.44亿元,状况相当惨烈。
有赞也面临客户流失的困境,于今年6月底的存量付费商家数量为5.37万家,较去年年底的5.58万家明显下滑。
总体而言,AI对SaaS行业困境的改善并非易事,效果不会轻易显现。就目前来看,AI大模型能解决的问题十分有限,AI渗入企业服务场景,还处在浅层阶段,SaaS企业需要进一步探寻如何满足客户深层次的业务需求。
另一方面,AI改造对于SaaS企业来说更是一笔巨额支出,对企业的现金流将带来重大考验。
总结
SaaS行业的业绩改善固然可喜,但资本市场更关注的是可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能否在AI转型、成本管控与客户留存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节衣缩食”的红利耗尽,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毕竟,在数字化与AI的竞速赛中,暂时的盈利只是中途补给站,而非终点线。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