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新加坡交易所集团(SGX)与纳斯达克联合宣布推出"全球上市板"跨境双重上市框架,这一计划将于2026年年中正式启动。
通过统一发行文件和简化双重上市流程,市值20亿新元(约合15亿美元)及以上的企业,将可通过连接两地市场的统一跨境上市框架,便捷对接美新两大资本市场,在降低合规成本的同时打通跨太平洋资本通道。
这一举措会对港交所(00388.HK)以及中资股的上市选择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加坡的战略破局:冷清中的突围之举
新交所的跨境合作举措,本质是对自身市场困境的回应。2025年以来,全球IPO市场分化加剧,新交所持续陷入冷清。
我们根据新交所提供的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止,该交易所主板IPO仅6家,中小企业板IPO仅5家,讽刺的是,取消上市地位的公司数量比IPO的上市数量还多,主板有16家,中小企业板有6家,主板和中小企业板的募资规模分别为22.76亿新加坡元和25百万新加坡元,合共23.01亿新加坡元,约合17.59亿美元。
相比之下,今年以来港交所的IPO数量达到88宗,还有300多家企业在排队等候上市,IPO募资规模达到2,159.76亿港元,约合277.45亿美元。
由此可见,新交所的IPO规模不足港交所的零头。更关键的是,优质企业持续外流,Grab、Sea Limited(SEA.US)等区域科技龙头选择赴美上市,本地老牌企业也频频退市,导致市场流动性与吸引力进一步下滑。
政策协同构建生态补位
为扭转颓势,新加坡推出了一套组合拳。除了与纳斯达克合作的跨境上市框架,还设立50亿新元证券市场资助计划、优化税收优惠、将审核时间压缩至6-8周,并认可沪深交易所披露标准以降低中企上市门槛,承认中概股的VIE架构,为生物科技公司开辟绿色通道,将原本长达18个月的上市周期压缩至6个月。加上"65锚定基金"及淡马锡旗下投资平台的资本支持,新加坡试图通过"监管简化+资金扶持+跨境联通"的模式,弥补自身市场规模小、流动性不足的短板。
锚定东西方枢纽的战略野心
新加坡的最终目标是巩固其全球金融枢纽地位。在A股赴港热潮分流大量中资优质企业的背景下,新交所无法复制港股与内地市场的天然联动优势,转而选择差异化竞争:通过绑定纳斯达克,承接那些既想对接全球资本,又希望深耕东南亚市场的企业。
A股赴港热潮与新交所冷清:核心差异何在
港股的天然优势——中资企业的"主场外延":港股的持续火热源于不可替代的区位与生态优势。
截至2025年11月17日,年内已有17家A股企业赴港实现A+H股上市,贡献了港股53.65%的融资规模,合计募资达1,345.94亿港元。这些企业多为行业龙头,从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03750.HK),到消费领域龙头海天味业(03288.HK),到医药巨头恒瑞医药(01276.HK),此外还有众多A股企业准备赴港上市,包括美妆赛道的丸美生物(603983.SH)、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300760.SZ)、生物医药企业泽璟制药(688266.SH)等等,覆盖新经济与传统行业。
对它们而言,港股不仅是境外融资渠道,更是对接国际投资者、完善资本布局的"必经之路"——依托深港通、沪港通的互联互通机制,港股能无缝衔接内地资金与产业资源,这是新交所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
新交所的先天短板——缺乏核心增长引擎:新交所的冷清本质是供需两端的双重乏力。
需求端,其投资者基础以本地机构为主,缺乏内地市场这样的庞大资金池,难以支撑大规模IPO与持续交易;供给端,A股赴港热潮已提前锁定大部分中资优质企业,新交所只能争夺小众赛道或区域型企业,导致市场优质标的稀缺。
即便推出跨境上市框架,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在港股已成为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第一选择"的情况下,新交所很难吸引到同等质量的企业资源,只能作为补充选项存在。
全球资本的偏爱——流动性与确定性优先:资本的逐利性进一步放大了两地差异。2025年港股中资股IPO平均募资规模大幅提升,而新交所则长期受困于"小IPO扎堆、大项目缺失"的局面。
对企业而言,上市地选择的核心是流动性与估值确定性:港股能提供更活跃的交易、更合理的定价,以及与内地业务的协同效应,还能通过互联互通机制,获得南下资金的支持。
新交所即便有跨境框架加持,其本土市场的流动性短板仍难以快速弥补,导致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港股,而非冒险试水冷清的新交所,更何况其跨境框架的门槛并不低,市值要在15亿美元以上,我们留意到今年以来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中,市值超过15亿美元的只有霸王茶姬(CHA.US)、健永生技(MENS.US)、亚盛医药(AAPG.US)和Diginex(DGNX.US),其余皆为低于15亿美元的企业,意味着对于规模不大的中资股而言,要赴美上市也非难事。
对港交所的影响:短期无忧,长期需守创新
美新跨境框架短期内应难以撼动港股地位。2025年港股IPO数量与募资额均大幅超越去年,且11月以来仍有四方精创(300468.SZ)、传音控股(688036.SH)等多家A股企业密集透露赴港意向,排队上市企业充足。
港股的优势不仅在于中资企业的天然偏好,更在于其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独特地位——对依赖内地市场的企业而言,港股的资金便利性、监管协同性远优于新交所,美新框架分流的更多是业务聚焦东南亚或纯粹寻求全球化布局的小众企业。
港交所仍需警惕潜在的分流风险。美新框架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一次上市、两地融资"的高效模式,若未来更多国际交易所跟进类似合作,可能会分流部分全球化布局的新经济企业。对此,港交所或可从两方面巩固优势:一是深化与内地市场的联动,进一步简化A+H股上市流程,扩大互联互通的覆盖范围;二是聚焦新经济赛道,优化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等上市制度,持续吸引高增长企业,与新交所形成差异化定位;三是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地区交易所的朋友圈互动机制,吸引已在其他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赴港上市。
资本流动的本质是价值与效率的匹配
美新跨境上市框架的推出,是新加坡在市场冷清压力下的战略突围,而 A 股赴港热潮则印证了港股的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冷暖反差,本质是资本对价值与效率的理性选择 —— 港股凭借与内地市场的天然联动、充足的流动性和完善的生态,成为中资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而新交所则通过绑定纳斯达克,在差异化赛道中寻找生存空间。
对中资股而言,这意味着更多元的选择,但港股的核心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对港交所而言,竞争压力将倒逼其持续创新,巩固优势。未来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终将是生态与效率的竞争,而互联互通则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
在此市场格局重塑之际,2025年度“港股100强”评选结果也即将隆重揭晓。该奖项始终致力于发现真正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标杆,从营收、税后净利润、总市值、股息回报率及净资产收益率等多个核心维度,对港股主板上市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资本市场中,哪些公司能凭借卓越的盈利能力、稳健的成长性和卓越的治理水平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市场的价值典范?敬请期待评选结果的公布,一览港股核心资产的标杆风貌。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