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登录财华智库网

专注港股20年,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资讯

其它登录方式

HI!欢迎注册财华智库网

专注港股20年,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资讯

其它登录方式

新能源汽车万亿市场大博弈:分不均的利益和上下游的抱团

日期: 2022-03-29 10:52
作者: 王瀟

近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公司业绩沟通会上表示,“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上涨非常夸张,但总体上看投机性因素更多,从供需角度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李斌同时呼吁,希望上游包括碳酸锂的厂商,能够从整个行业的长期利益出发,希望他们不要做投机性的涨价,去人为製造价格的上涨。”

李斌的此番言论引发热议,甚至有部分人士提出异议:“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更多还是源自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结合市场最近一年来的表现可以发现,上述争议或许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各方激烈博弈的直接体现。

可以认为,无论是从市场份额还是技术成熟度角度分析,目前电动车牢牢占据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因此电动车市场的博弈情况可以充分体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情况。从这个层面来讲,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博弈情况空前激烈,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三大博弈(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博弈、传统汽车厂商与造车新势力之间的博弈、第三方科技巨头与汽车製造商之间的博弈)仍将持续,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抱团,或将成为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三大博弈争抢万亿市场空间

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500万辆,其中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675万辆,同比增长108%。按照地区划分,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渗透率升至13.4%。不难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强劲,并且这一趋势有望延续。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达到40%。李斌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左右。据此推算,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提供一个数十万亿的市场空间,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参与者拼尽全力激烈博弈。

一、上游锂电原材料厂商与中下游之间的博弈

锂电池是电动车最为关键的零部件,目前动力电池约占整车成本的25%至40%,而钴、锂、镍等锂电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其价格变动直接影响锂电池价格。

3月19日,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在社交平台公开称,“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就都立刻宣布了涨价。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的,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

事实确实如此,仅3月以来,已有包括特斯拉、比亚迪(002594.SZ)、理想、小鹏、哪吒、五菱汽车、零跑、威马、长城欧拉、奇瑞新能源、吉利几何、东风嵐图等在內的近20家新能源汽车宣布涨价,涉及车型有40款左右。

新能源汽车提价的背后,是上游锂电池价格的普涨。据媒体报导,一家新能源车企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宁德时代(300750.SZ)动力电池涨价两次,成本合计上涨2万元。3月2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到“电池价格的上涨是非常厉害的,有一些厂商我们现在已经在沟通,涨价的比例超出我们的想像。”

此轮动力电池价格上涨,直接原因便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暴涨。2021年以来,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锂、钴、镍均出现大幅度涨价。其中,六氟磷酸锂价格从2020年8月的6.95万元/吨连涨19个月,一度涨至59万元/吨的历史新高,涨幅达749%;电池级碳酸锂市场报价3月中旬突破50万元/吨,而2021年初其价格仅为5万元/吨左右;钴价从去年初的每吨不足30万元,上涨到今年3月的每吨接近60万元,涨幅接近100%……

尽管行业也受到补贴退坡和晶片短缺的影响,但是锂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暴涨,更是推动此轮提价的主要原因,而这也进一步激发了下游整车厂商的不满。短期来看,上游锂钴资源供给难以快速释放,因此核心锂电材料价格短期大幅下降的难度较大,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博弈或将持续。

二、传统汽车厂商与造车新势力之间的博弈

从产业角度来讲,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门槛高、专利壁垒厚,这也导致二十世纪70年代前,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牢牢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来者难以撼动传统汽车豪门的地位。

而新能源汽车直接“绕过”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改用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这大大降低了汽车製造的进入壁垒,从而加速了电动车厂商的发展。

其中,全球电动车龙头特斯拉的爆发式成长最为典型,2010年,特斯拉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纯电动汽车独立製造商;2017年4月,特斯拉股票总市值超越通用汽车,成为美国市值最大的车企;2020年6月,特斯拉总市值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大车企。

截止2021年12月30日,特斯拉市值遥遥领先,市值是排名第二丰田的4倍之多。这一幕,仿佛让我们想起了phone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老牌手机巨头丟进历史“牢笼”的记忆。

特斯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造车新势力的信心,资本纷纷涌入电动车造车领域。更为重要的是,特斯拉的成功同样提振了传统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动力,截至目前,国內外主要车企纷纷公布了电动化进度时间表,坚定看好新能源汽车市场。

欧洲豪门车企大众汽车是电动化转型最为坚定者之一,2018、2019年大众集团汽车销量分別达到1090、1095.6万辆,连续两年问鼎全球第一。但是,作为全球燃油车领域的巨头,大众计画2020-2024年间在电动化及数位化等领域投资600亿欧元、约5000亿人民币,到2029年累计销售2600万辆纯电动车型,转型的坚定程度不可谓不强。

与此同时,国內车企同样积极拥抱电动化,其中龙头比亚迪是转型较早且转型较为成功的代表。根据比亚迪公布的资料,公司2021年度新能源乘用车销量593745辆,同比暴增231.6%。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了八成。

此外,国內厂商如上汽、长城、广汽、吉利、东风、北汽和长安等传统车企巨头,近年来也纷纷推出新能源汽车品牌或产品,力争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博弈,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

三、第三方科技巨头与汽车製造商之间的博弈

近年来,无论是国际巨头苹果、谷歌,还是国內巨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小米,互联网公司不断拓展汽车业务,而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加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2019年,华为已成立智慧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2020年,华为正式推出HI(Huawei Inside)全栈智慧汽车解决方案。均显示出华为对汽车市场的重视。

2020年11月,上汽集团(600104.SH)、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智慧纯电汽车专案“智己汽车”正式啟动。该项目的创始轮融资达到了100亿元,阿里巴巴股权占比为18%。

2021年1月,吉利汽车与腾讯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定,双方将围绕智慧座舱、自动驾驶、数位化行销、数位化底座、数位化新业务及低碳发展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腾讯将帮助吉利完成“用户全生命週期”数位化升级,打通产品研发、製造、行销、使用、用户运营、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数位化闭环。

同样在2021年1月,百度正式宣布将联手吉利成立一家智慧汽车公司,共同打造下一代智慧汽车。此后,百度和吉利组建了合资公司——集度汽车,其中,百度持股55%。

至此,BAT已全部明确将要造车,自此也将互联网公司造车的“风尚”推向高潮。截至目前,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360(601360.SH)、大疆、小牛电动、等科技公司已相继入局。

有趣的是,在车企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的同时,也有车企公开表示不与互联网巨头合作。2021年6月,在上汽集团2020年股东大会上,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

可以看出,第三方科技巨头与汽车製造商之间的博弈,早已不再是桌面下的暗牌。

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共同应对不确定性和外部竞争

面对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单打独斗已经难以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这也间接促使更多企业选择“抱团取暖”,产业链上下游开始有选择的进行合作。

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德时代,也开啟了锂电池产业链绑定上下游的先河。2020年8月,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围绕主业,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境內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190.67亿元。随即迅速入股先导智慧、永福股份、加拿大锂矿公司、天华超净、洛阳钼业等数十家公司。

2021年4月,宁德时代再次发布公告称,拟围绕主业,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境內外产业链优质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190亿元(不含本数)人民币或等值币种。这也是一年之內,公司第二次大手笔砸向动力电池产业链。

无独有偶,同样是一线电池厂商的亿纬锂能(300014.SZ),也在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链。2月16日,公司与恩捷股份(002812.SZ)、华友控股和云天化(600096.SH)等共同签订了《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定》,各方将合资设立两家公司,分別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产深加工。此前,公司已先后与德方纳米(300769.SZ)、恩捷股份、中科电气(300035.SZ)、格林美(002340.SZ)、贝特瑞等头部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布局锂电池上游供应链。

实际上,选择抱团的不仅仅存在于锂电池厂商与原材料厂商之间,即便是同为原材料生产商,也开始出现彼此合作的现象。

作为锂电三元材料龙头,华友钴业(603799.SH)近日公告称,与大众汽车和青山控股就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分別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拟共同布局印尼镍钴资源开发,以及镍钴硫酸盐精炼、前驱体加工和正极材料生产等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一体化业务。目前,华友钴业相继与容百科技、当升科技(300073.SZ)、孚能科技(688567.SH)等下游客户达成战略协定,并携手兴发集团(600141.SH)共同建设新产能。

长期来讲,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面临着內部竞争压力,而且更加需要应对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日后各方的博弈恐怕会有增无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而且有利于降低自身风险,达到利益共用和风险共担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进步。可以预期的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强强联手。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