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市场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增加,加之全球芯片短缺,这无疑加大了对半导体制造业的需求,从而带来行业高景气度。2021年,半导体产业晶圆代工和组装/封装/测试等都取得获得了飞速增长,相关产值规模增长均创新纪录。根据SEMI预测,到2022年,半导体行业将实现三年连续增长,迎来超级周期。
11月11日,华润微(688396.SH)发布公告,持股5.92%的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基金)拟减持不超过1%公司股份。
9月30日,士兰微(600460.SH)披露了定增情况,公告显示,本次新增股份的发行价格为51.80元/股,新增股份数量约为2166万股,共募资11.22亿元。
今年以来,席卷全球制造业的“芯片荒”正在给供应链和产业链带来重大挑战。摩根士丹利预计全球芯片短缺的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据高盛最新研究报告,全球有多达169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而国际政治环境和疫情的影响,更加剧这一现象。
由于全球芯片荒及东南亚新冠疫情扰乱了供应链,丰田汽车9月全球产量将比原先计划减少40%。8月19日,丰田汽车公司发布消息称,受疫情等引发的零部件供应不足影响,将对本月下旬到9月份的生产作出大幅调整,全球减产规模达到约36万辆(日本国内约14万辆、海外约22万辆)。其中,日本国内所有15家工厂28条生产线中,从8月24日至9月,将有14家工厂27条生产线临时停工。据报道,减产规模达到原生产计划的四成。但丰田表示,本次大规模停工不会影响全年的生产计划。
今年以来,“缺芯”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因半导体芯片供应紧张,困扰了汽车、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半导体的供不应求,也导致价格上涨,国内外大多汽车及消费电子品牌都曾因芯片短缺而不得不暂停生产。
近日,央视财经评论员文章指出,“芯片荒”困扰汽车市场已有时日,今年甚至有多家车企因“缺芯”而停产或减产。伴随“缺芯”的是“物以芯为贵”——与去年上半年相比,目前汽车芯片价格普遍上涨10倍到20倍,而且依然“一芯难求”。部分经销商恶意涨价,引发市场价格混乱,加剧市场恐慌情绪。汽车企业无奈选择大量囤货扫货,提高芯片库存,以抵御未来风险,进一步加剧“缺芯”的困境,导致恶性循环。在一些人眼中,“炒芯”似乎是“缺芯”的必然产物,但是当更多拿不到芯片的汽车企业扛不住,停产了甚至倒闭了,最终伤害的又是谁?“蒜你狠”变成“蒜你惨”的例子就在眼前。“缺芯”不是“炒芯”的理由。遏制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监管层决不会手软。希望所有经营者加强自律,不囤积居奇,不哄抬价格,以诚信经营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受疫情影响以及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强劲等因素影响,2021年,全球芯片荒,半导体市场发生剧烈变化,围绕半导体的关键词似乎就只剩下不断的涨价、涨价、在涨价……不仅IC设计调涨价格,晶圆厂及封测厂等上游供应商价格亦大幅度持续上涨,带动半导体产业链中下游供应商随之跟进。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能够听到关于芯片短缺的消息。整个电子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 芯片危机。芯片可以说是整个电子产业的“灵魂”。从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到通讯基站、智能家电,芯片的应用已经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芯片像石油、矿产一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商品”。
德州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受影响的不止有WTI原油,还有半导体。2月15日,美国德克萨斯州迎来史上罕见的寒潮,暴风雪引发当地大面积停电,120万当地民众遭遇断水。当地政府预计寒潮会持续至本周末才结束。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